close

  中新社四川廣安8月19日電ssd固態硬碟 題:小平故里牌坊村三十年變遷:“沾了改革開放的光”
  中新社記隨身碟者 殷櫻
  1919年夏天,中國改革開mSATA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沿著牌坊村外的青石板路走出家鄉,留學法國,再沒回來過。改革開放30年來,鄧小平故居所在地牌坊村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記者日前探訪四川廣安市廣安區協興鎮牌坊村,一排排獨具川東民居風格的白色竹北買房子小洋樓映入眼帘。穿行在古樸典雅的川東民居農家樂之間,能感受到游人如織的熱鬧與興旺。
  在一家名為“淡氏農家”大門外,一幀鄧小平、卓琳與幺舅、幺舅房地產娘等人的合影高懸至屋頂。農家樂的客廳內一條紅幅奪人眼目:“鄧小平舅父淡以興之家”。在農家樂的院壩外,77歲的老人淡文全正搖著扇子納涼。
  “我從來沒有見過小平表兄,但也沾了他的光。”淡文全是淡以興兒子。他告訴記者,不是因為是小平親戚搞特殊,而是沾了他搞改革開放的光。不光是自己,整個牌坊村的人對鄧小平充滿感激,“沒有改革開放,昔日貧窮落後的牌坊村也不會成為瞭如今旅游富裕村。”
  在牌坊村內,家家戶戶的客廳正中牆壁上都張貼著鄧小平畫像。牌坊村因孕育了一代偉人鄧小平而聞名中外,也因鄧小平起伏跌宕的人生而見證了中國巨變的歷史。
  據瞭解,牌坊村曾因鄧小平的“三落三起”被改名為“偉大大隊”和“反修大隊”。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反修大隊”再次恢復為“牌坊大隊”,牌坊人民又率先實行家庭聯產責任制,從此牌坊村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改革開放後,牌坊村逐漸有村民外出務工掙錢,村民們的生活也逐漸好起來,有人開始修建樓房,也有一些村民在村裡開起小廠,牌坊村黨支部書記鄧治君家就是改革開放後牌坊村農民致富的一個縮影。
  “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我家建過3次房。”據鄧治君回憶,從部隊退役後,他學過泥水匠,辦過預製場,掙了一些錢,屬於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只有自己富起來了,才能帶動村民富起來。”
  說起牌坊村的變遷,鄧治君感受深刻。在2004年之前,村民們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牆房,乾的是單一的莊稼活。2004年之後,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大門前,人人住上小“別墅”,吃上時髦的“旅游飯”。
  近年來,為讓村民發展致富產業,牌坊村村委抓住小平故里紅色旅游發展機遇,積極利用新村內的綠色生態資源、農業資源優勢,引導和支持村民開辦農家樂和農家客棧。目前,全村已發展農家樂52家、農家客棧118家。
  隨著該村旅游業的發展,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紛紛返鄉致富。農家樂老闆蘭波則是其中一員。“改革開放後,沿海一帶的經濟逐漸搞活,村裡年輕一代紛紛外出打工。”蘭波說,隨著家鄉的變化,賺錢的機會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人都看中了回家致富的商機。
  旁邊的一戶農家樂,76歲的村民胡明軒正幫著兒子招呼客人。說起30年來的變遷,胡明軒數數了農家樂內的電視機和空調數量,再對比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力氣百身汗”的情形,由衷感慨,“還得感謝我們的老鄉鄧小平。”
  “牌坊村30年來,村民在吃、穿、住、行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鄧治君說,牌坊村從改革開放前民眾吃不飽、穿不暖的普通小村落,發展到人均年收入超過1.5萬元人民幣的全市統籌發展的示範村,都因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完)
(原標題:村民談小平故里三十年變遷:沾了改革開放的光)
(編輯:SN14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51necfb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